
此次我与大家分享的是中国海关出版社发行的《货代高手教你做货代》一书的阅读感悟。初看此书,或许会因“货代”二字将其定义为专项业务书籍,但深入研读后便会发现,它实则是外贸业务的“基础指南”——书中系统梳理的货代规则与实操技巧,清晰拆解了外贸业务的底层逻辑,尤其是对贸易单据、术语应用的细致解读,为我们精准分析业务、高效推进工作筑牢了理论根基。
在日常外贸业务中,海运运输是核心环节之一。结合实操经验与书中知识可见,贸易流程的科学设计与风险防控,往往始于对贸易术语的精准运用。FOB、CIF、CFR、CIP、CPT等术语各有适用场景:部分适用于全运输方式,部分仅适配海运。这就要求我们要立足业务实际,以术语规则为依据,制定适配的流程方案与风险防控机制。
公司当前业务中的配套海运占比较高,FOB与CIF是最常用的两种模式,二者各有优势与风险点。若以成本优化与流程管控为目标,FOB模式性价比更高:货主将货物送达发运港后,由我方自主对接货代负责运输,既能通过集中议价压缩运输成本,又能全程掌控物流节点,更可凭借“见货付款”机制降低对方履约风险。若追求流程简化,CIF模式则更为高效——国外段运输、装船等环节由货主统筹,我方仅需在目的港完成接货报关等工作。但需警惕其潜在风险:“付款后未收货”是核心隐患。此时对贸易流程的熟悉便成了防控关键:在CIF模式下,必须坚持“收到海运正本提单后支付货款”,以单据为依据筑牢资金安全防线;出口业务中同样如此,我们会要求国外客户签订合同后支付部分定金,货物发出并提供相关单据后,结清剩余货款,未收到货款则不予电放。这也就要求我们业务人员在开展业务过程中需要思考,如何将业务与风险防控紧密的结合在一起,依托贸易规则从流程端实现风险防控的实践。
这些理论与经验的结合,在公司近期一次进口业务采购中得到了充分体现:面对首次合作的海外供应商,我方对当地货代体系尚不熟悉,初步约定采用CIF模式,但对方提出“100%TT付款后发货”。考虑到首次合作的信任基础有限,我方依据贸易规则与对方反复沟通,最终将付款方式调整为“收到海运正本提单后支付100%货款”。后续操作中,我方严格按合同约定,在收齐提单、装箱单、商业发票等单据后完成付款,顺利在青岛港提货,全程规避了资金与履约风险。这次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:扎实的专业知识既是业务谈判的“底气”,更是公司风险防控的“防护盾”——唯有掌握规则,才能制定合理流程,让每一步操作都有章可循。
作为一名业务员我深知既要以“拓界”的勇气拓宽视野,深耕业务一线,主动走向国际范围内的新兴市场实地考察,摸清当地的产业脉络、消费特征与政策导向,精准挖掘不同市场的政策红利;也要以“破局”的智慧直面挑战,在复杂多变的贸易环境中不被既有经验捆住手脚,更不被未知难题吓退脚步,既要敏锐捕捉规则变化中的潜机,在壁垒前找通路、在博弈中寻平衡,也要敢于向内突破自我局限——跳出固有思维的框架,刷新对市场规律的认知,让每一次对挑战的回应,都成为迭代能力、打开新局的契机,助力集团外贸业务高质量发展。